重庆中天工程机械欢迎您!登录/注册
新闻中心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说倒就倒 4S店为何成了“江南皮革厂”?

“最近福建三家汽车4S店接连跑路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实际上,从去年开始全国多地就已频频出现经销商倒闭关门的现象。随着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国内汽车市场进入微增长新常态,汽车经销商的生存环境每况愈下,库存压力高企、盈利模式单一、厂商矛盾凸显等等问题,值得深思。
  “江南皮革厂倒闭了”,相信不少人都听过这首从去年开始爆红的神曲,歌词讲述了一个浙江温州某皮革厂老板因经营不善卷款跑路、留下无数讨薪员工的故事。皮革厂倒闭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对于当下的中国汽车行业却在某种程度上是真实的写照。
  最近福建三家汽车4S店接连跑路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实际上,从去年开始全国多地就已频频出现经销商倒闭关门的现象。随着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国内汽车市场进入微增长新常态,汽车经销商的生存环境每况愈下,库存压力高企、盈利模式单一、厂商矛盾凸显等等问题,值得深思。
  车市低迷经销商频频跑路
  近日有媒体报道,今年6月底,福建厦门长安菱宝4S店、厦门比捷比亚迪4S店和福州闽迪比亚迪4S店三家汽车销售4S店接连关门跑路,导致上百位车主被“坑”,要么交了钱拿不到车,要么提了车却拿不到新车合格证无法上牌。此事已经引起当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福建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组织工商、银监局等部门及汽车专业委员会已紧急召开专题研讨会,蹉商对策,以避免再次发生类似事件。 
  汽车经销商资金链断裂、跑路的事件,对于行业而言早已不算新鲜,然而随着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国内汽车市场进入微增长新常态,汽车经销商盈利显著下滑,近两年此类现象颇有愈演愈烈之势,尤其是刚刚过去的2015年,全国各地多家汽车经销商因资金压力“关停并转”,4S店接连上演“跑路”大片,数量之多、频率之高远超从前。 
  2015年3月,国内第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经销商集团联拓集团出现资金周转不灵,旗下多家4S店陷入半停业状态;次月,河南省最具规模的汽车经销商集团之一、建店12年且拥有17家汽车销售4S店的河南涌鑫集团老板跑路,不仅大量交付定金的客户无法提车,4S店的员工也无法领取工资;6月,华南最大的宝马4S店——佛山龙德宝,由于资金问题造成预定车辆延期交车,又因拖欠部分协议解约员工薪资与多达190名员工发生薪资纠葛;8月,珠海车界大佬众大利集团因拖延员工工资及赔偿款3000多万、多位员工借款给公司融资无力偿还、员工被集团集体解聘、集团旗下4S店“自救”变炒车场而走向破产边缘;9月,开业不到三年的无锡淳泰东风标致4S店留下拖欠员工工资、近百位车主未拿到合格证的烂摊子宣布倒闭,在当地成为群体事件…… 
  根据行业媒体的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国有上百家不同规模的4S店倒闭、歇业或退网撤店,涉及广东、江苏、江西、云南、四川、重庆、山东、湖北、湖南、北京、上海等多个地区。可以说,2015年的汽车经销商倒闭潮已经脱离了正常范围,成为了整个行业的剧痛,甚至引起了央视的多次关注和报道。而目前看来,进入2016年,汽车经销商们凄风苦雨的日子还没有结束。 
  压力巨大汽车行业也难幸免 
  应该说,出现经销商大面积经营困难甚至跑路的现象,是宏观经济压力加大、汽车市场整体增长放缓、主机厂与经销商地位不平等、经销商盈利模式较单一等多重因素综合下的必然结果。 
  首先,从大环境来看,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放缓、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过去二三十年一直顺风顺水的各行各业,如今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汽车行业也不例外。 
  2014年4月下旬,各大媒体都在财经板块相继转发一篇题为《多部委密集调研各行业除了汽车其他都不好》的文章,文中通过中国工程行业协会相关领导的一段话“这段时间,左一个会右一个会,部委领导要求每家协会都要做报告,感觉很紧张,工业形势整体不好,除了汽车行业,其他行业现在都不行”,他指出钢铁、煤炭、水泥、建材、工程机械等主要工业行业已经形势非常严峻,而且远未见底,汽车工业是当时国内实体工业惟一的亮点。然而仅仅8个月之后,2014年底一篇《宝马经销商索要60亿补偿汽车业或开始洗牌》的报道拉开了去年轰轰烈烈的汽车经销商集体反水、逼宫主机厂的大戏的序幕,让人突然意识到汽车行业也出问题了。 
  实际上,在经历了中国汽车市场黄金年代的井喷式增长之后,无论自主车企还是跨国公司都没有提前意识到行业高增长已经临近尾声,或者说没有预估到寒流会来得如此之快,大部分汽车企业都对2015年的中国汽车市场还抱以非常大的期望。根据各个厂商所制定的“十二五”规划,2015年年末各大企业的产能综合希望值加起来超过了4000万辆,然而市场却突然进入了寒冬。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汽车市场销量为2459.76万辆,同比增长4.68%,增速较上一年度减少了2.18个百分点。整个2015年,国内汽车市场都处于此起彼伏的“官降大战”之中,车企为了应对市场困境,除了价格战、减少排产、下调销量目标之外,也“顺理成章”地加大了向经销商强压库存的力度,导致了经销商在经营上的被动处境和资金上的紧张局面。 
  可以说,由于厂商关系的不平等,经销商被迫承担了车企转嫁过来的市场风险和压力。 
  库存高企主机厂转嫁风险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从2014年1月到2015年12月这24个月之中,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仅有5个月处于50%的警戒线以下,其余19个月一直保持高企,其中有6个月一度达到了超过60%的高位,汽车经销商承受的压力可见一斑。 
  除了产销体系不合理,主机厂单方制定产销目标并强行摊派给经销商导致的巨大库存压力,还有不少车企盲目扩张渠道,加剧了经销商间的恶性竞争,还利用品牌授权的垄断地位,在货源、配件及垫款等方面对经销商施加种种限制。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仅各中小经销商生存艰难,连庞大汽贸、亚夏汽车等大型经销商集团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净利润下滑甚至亏损。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仅剩两成经销商能够盈利。 
  新车官方降价,库存压力高企,市场销量又低迷,重重压力之下不少汽车经销商苦苦支撑,为了维持经营选择了抵押车辆合格证向银行贷款,甚至涉足民间借贷。在前几年销量增长快的时期,经销商的利润还能弥补财务、经营费用,然而随着销量增速下滑以及全国各地民间借贷陆续崩盘,汽车经销商的资金成本也越来越高。 
  长期高企的库存占用资金,使经销商不得不把精力花在通过抵押融资等手段防止资金链断裂上,尤其2014年下半年开始,经济大环境不景气,银行、民间融资都越发困难,而厂家还按照此前既定的规划向经销商压库存,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节奏,造成经销商资金流紧张,最终出现了经销商资金链断裂而跑路,消费者付款之后提不了车或有车却没有合格证的局面。 
  不难看出,经销商跑路、4S店倒闭对于车企、消费者、经销商乃至银行等各方而言都没有好处,是一个“多输”的结局。经销商苦心经营的事业毁于一旦固然很惨,银行拿着没有任何财产属性的车辆合格证也毫无用处,多出来的唯有一笔烂账,消费者购车之后由于没有合格证而无法正常上牌更是遭受无妄之灾,而消费者对于经销商跑路的不满自然会投射到自己购买的汽车品牌上,对于车企的品牌形象无疑也是一种伤害。 
  多输困境拓宽盈利渠道才能破解 
  虽然表面上看,4S店跑路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是汽车经销商的融资模式、经营管理出了问题,但其根源还是在于主机厂对经销商的综合管理之中存在诸多不合理和不平等的行为,在宏观经济环境和国内汽车市场都出现困难之时没有留给经销商足够的生存空间。 
  另一方面,经销商的日子不好过也说明现在汽车4S店数量已经供大于求,势必要经历一番优胜劣汰。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显示,2016年6月的库存预警指数为59.7%,比上月上升8.7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库存预警指数都一直在警戒线以上。虽然汽车市场今年已经开始出现回暖,但经销商的压力还是不小,4S店的关停并转、经销商集团之间的合纵连横将在今年延续。 
  对于经销商而言,走出困境的办法也有许多,最重要的就是认识到只要开店卖车就能挣大钱、挣快钱的黄金年代已经一去不返,将来也不会再有,面对逐渐成熟的中国汽车市场,必须改变过去以新车销售为主的单一盈利模式,扩展售后维修服务、二手车、汽车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业务,拓宽盈利渠道;在经营管理层面,也应该目光长远、精耕细作,花功夫搭建内部运营体系,做好店端品牌运营,加强团队人才的培养,打好基础做好服务树立口碑;从经营理念上来说,当汽车从高档消费品逐步转为代步工具时,汽车的销售模式应该做出相应调整,大部分的非豪华品牌4S店应该尽量减少店内场地及硬件的豪华投入,以降低资产性投入,将资源更多地匹配到店端服务体验的保障上来。 
  与此同时,主机厂与经销商之间也应该加强沟通,在库存上给经销商一定宽松的空间。本质上车企与经销商还是利益共同体,市场风险本应该双方共同承担,在经销商谋求盈利模式的转变时,车企也应当利用自己的资源给予帮助。 
  不过从汽车市场由卖方向买方市场转型的大势来看,未来几年还有不少经销商将被淘汰出局是必然,对于全国的汽车经销商来说,活下去就是最大的胜利。

上一篇:人民日报:海南航天发射场那些看不见的“秘密”
下一篇:挖掘机需求暴涨 工程机械扬帆远航
友情链接 >>